中国网络艺术馆-http://www.zgwsysg.com -->
 
首页 | 艺术馆简介 | 书画评论 | 名家个人艺术馆 | 文化交流 | 新闻资讯 | 联系我们

  天价画作再现 艺术品市场回暖了吗
  中国艺术品香港春拍受追捧
  扇面稳中有升引领小众收藏 名家精
  工笔画收藏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临
  民国书法市场行情看好 拍卖行大力
  冷门藏品升值潜力大
  拍卖场上跨界举牌或将成常态
  聚焦2015拍卖:资金双向流动
     
   年轻艺术家的春天与口红效应

 近两年在北京艺术圈,这样的“成绩”并非孤例。正如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所说:“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销售不是问题。”陈朗慕的这次作品展即是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运行的。

  年轻艺术家市场“买气”逐渐聚集,这被业内认为是一种“口红效应”——经济运行方式趋向保守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,也叫“低价产品偏爱趋势”。

  具体来说,口红作为一种“廉价的非必要之物”,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“安慰”的作用,尤其是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。同时,由于不再有投资过热且出现收入降低,人们手中反而会出现“小闲钱”,购买“廉价的非必要之物”。

  “资金会避开高价位艺术品,低价位艺术品成交率反而较高。”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区负责人王一妃告诉《了望东方周刊》,新藏家为获得前期入口,往往通过购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锻炼眼光。

   “区别性”在“艺术性”之前

  每年毕业季,对夏季风来说都是一段忙碌的日子。除了去全国各大美院参观毕业作品展,还要浏览近2000份年轻艺术家的档案,从中选出下一年度可能合作的4~6个人选。

  无论作品还是档案都会看得非常快。比如几百件作品挂在展厅里,一路看过,哪件能打动人一目了然。不过,他从不单纯依靠毕业作品作判断。

  “毕业时会有老师帮助修改或提建议。如果觉得某个学生的作品不错,我们会把他之前的作品都过一遍,看创作态度和风格是否一以贯之。”他说。

  也有很多策展人或藏家会向画廊推荐,年轻艺术家冷广敏就是这样进入了夏季风的视线。

  2012年,冷广敏在一次艺术联展上认识了知名策展人朱朱。彼时他刚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,两次求职碰壁后蜗居在天津的工作室里,靠卖画的微薄积蓄维持生活。

  翌年初,在朱朱推荐下,夏季风到天津实地观看冷广敏的原作。

  尽管当时冷广敏只有两件已完成的作品拿给夏季风看,后者仍决定在当年5月为他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。

  出乎所有人意料,十几件作品半小时左右全部卖出,冷广敏“一夜成名”。

  “第一感觉就是与众不同,与天津美术学院的风格‘背道而驰’。”夏季风回忆第一眼看到冷广敏作品时的感觉:多与家具等实物有关,很有立体感,比如创作时要先在画布上做一层纸,然后用颜色,最后再用刀子把肌理刻出来。

  事实上,那些创作风格与老师明显趋同的学生会被画廊直接“过滤”掉,因为这代表着独创性很差。

  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区负责人王一妃持相似看法:“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让人眼前一亮。”

  生于1983年、与该画廊合作已3年的年轻艺术家蔡磊坦言,创作时会把“区别性”放在“艺术性”之前。他的作品属于绘画装置,偏概念、抽象,“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和概念,别人做过的我不做。”

  在夏季风看来,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要符合审美潮流,也要看其承担的美学因素是否会对将来的社会产生影响。

  上世纪80年代,作为主流的60后艺术家们的作品,理想主义色彩浓郁;现在,人们更喜欢抽象、安静、与内心有直接交流的作品。

   画廊使艺术家更纯粹

  即便为一个艺术家举办过一次个人展览,也并不代表画廊会确定与其长期合作。

  “要看这个艺术家在一次个展后是否还有新的创造力,就是说下一次展览的作品也必须让人觉得是新的。”夏季风说。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,一般推出第二次个展才表示双方开始正式合作。

  林大艺术中心从2014年开始推出面向年轻艺术家的“WHYART”群展项目。在这个展示平台里,只有成为“追踪观察对象”的年轻艺术家才会由画廊推荐参加国内外的博览会,根据市场反馈选择有潜力的人选。这个观察期一般是一年多。

  一次签约多为3年时间。“今年签约,明后年的计划都开始安排。”夏季风说,像交叉式安排展览,会根据艺术家的“产出”推出个展,最频繁的一年一次,多数两年或三年一次。除个展外,每年有四五次群展。

  在冷广敏眼里,画廊和艺术家是一个产业链上的两个零件。但对年轻艺术家来说,画廊使后者更能保持纯粹。

  “蜂巢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经纪人的角色。”他向本刊记者举例说,以前寄画、运画都要自己找车、做箱子,现在作品的包装、运输、布展等都由画廊来做,自己只需专心画画。

  冷广敏1986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。在天津美术学院求学时,他已获得很多认可,比如2012年获得艺术界颇有分量的“罗中立奖学金”。

  但“毕业”带给他不小的冲击。在校外更广阔的空间里,特别是面对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美术学院等名师传授、起点更高的学生,他也曾一时失去底气。

  “其实机会很少,毕业展览时也去看过画廊,但是2009年左右赶上经济危机,整个艺术市场都开始崩溃。”他回忆说。于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成了他唯一的选择。

  确定举办个展的时间后,冷广敏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创作了十几件作品,“那时的确把创作的韧性拉了一下,以至于现在无论时间多紧,我也觉得还好。”

  对于第一次个展,他心态轻松——以往多次参加展览都没能带来销售,让他觉得“卖不掉很正常,能卖掉才是怪事”。

  所以当作品半小时左右全部售罄,冷广敏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到兴奋:“只觉得卖掉好,卖掉后我就可以安心做艺术家了,一下子就释怀了。”

  2014年11月,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冷广敏第二次个展。这一次,他的作品从上次个展的每平方米4万~6万元涨到了十几万元。

   不过分消耗市场

  为冷广敏举办第一次个展前,夏季风请了朱朱、向京等知名策展人、评论家为他写文章或做访谈,既对作品作完整阐述、介绍风格特点,也研究其创作的学术价值。

  策展人、评论家往往从宏观看问题,有时艺术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很有意义,但对社会、对艺术史也许毫无价值。

  “现在的市场,卖作品不是难事,难的是学术怎么走。”蔡磊说,一个展览必须有学术价值,策展人会帮助年轻艺术家突破认知上的狭隘和片面。

  蔡磊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与林大艺术中心的合作开始于2013年。当时王一妃带他去参加“ARTTAIPEI”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,同去的六七位年轻艺术家中,蔡磊表现抢眼。

  “我们不只关注销量,更要看卖给谁。”王一妃回忆说,“当时收藏蔡磊作品的有位台湾着名设计师,在此之前我们根本接触不到。”

  据她介绍,每年出版画册、一定次数的宣传和一定规格的展览都在合约流程内,但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推广到更高平台,像美术馆或双年展,“这没有一定之规,回报渺茫,最终也可能失败”。

  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推广规划不同。像装置艺术家金石,由于装置艺术在国内收藏群体尚未养成,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对他的推广更侧重于国外,如悉尼双年展、哈瓦那双年展等,这使金石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认可度。

  美国亚洲艺术基金还提供了一笔资助费用,供金石在纽约、台湾等某一城市生活一段时间,用以丰富阅历和创作灵感。

  宣传包装则必须结合年轻艺术家的实力,不能过度消耗市场。大肆宣传会将市场扩展到顶峰,但不断消化作品实际是耗损年轻艺术家的未来。

  在王一妃看来,画商与画廊的最大区别是,画商只要赚取中间利润,画廊作为推广人要把利润重新投入到艺术家身上。

  “纯商业化的操作是在有关注热度时把作品卖掉,但价格往往极大超出艺术价值。”她说,“画商不断抛出作品赚钱,艺术家却必须把自己拔高太多,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价格,否则就要走下坡路。”

  2015年9月,画商吴立平起诉画家范扬引发人们对艺术品市场“契约精神”的呼吁。据吴立平称,他8年内耗资千万元将范扬作品从每平方尺6000元炒到15万元,但范扬一直拖欠2000平方尺左右的画未给,导致他负债累累。

  但这种“契约精神”在年轻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中并没有那么重要,彼此信任更为他们所看重。林大艺术中心与年轻艺术家间多是口头协议,没有固定合约。

  “如果画廊越来越糟糕,艺术家会选择更好的平台来施展才华,反之亦然。某种程度上讲,所谓合同就是一纸空文。”夏季风说。

  主动权在画廊手中

  由于刚进入市场的年轻艺术家价格系统空白,作品定价没有标准。像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一般参考同年龄段已出名的艺术家,采用系数估价体系,即(长+宽)厘米×系数。每个艺术家的系数按市场接受度、参展、收藏群体的情况等各有不同,水平高的系数也高。

  “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定价方式。”夏季风说:“它的好处是公平,大幅作品不一定价高,小幅作品也不一定便宜。”

  艺术家价格系统要稳健,所以年轻艺术家的系数通常定得较低,一般在100~300之间,即每平方米约两三万元,平均每两三年递增10%~15%。这既能保证先购买藏家的利益,也不会让后续藏家难以接受。

  控制系数增幅是画廊的普遍做法,这对画廊来说是一种策略:尽管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便宜,但主动权在画廊手中。

  夏季风解释说:“画廊希望把艺术品送到好的藏家手中,而不是一转手马上抛掉获利。”

  而王一妃也直言:“藏家必须有一定知名度。”

  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,即使在二级拍卖市场上价格高涨,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仍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同一价位,以培养藏家对画廊的忠诚度。

  而扎实的藏家群体对艺术家长远发展是有力的支撑,其作品在二级市场上流拍的可能性也比较小。

  比如冷广敏的作品被徐累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收藏,蔡磊的藏家群体中有日本拍卖行的负责人、台湾着名设计师等。

  从类型上讲,根据国内市场接受度,定价较高的是雕塑,然后依次是架上(如油画)、装置、影像、摄影等。

  “雕塑有材料费,成本较大,但市场也大,是多数人能接受的艺术形式。”王一妃说,年轻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一般控制在10万元以内,特别大件的另当别论。

  2015年5月,蔡磊个展“模棱”在林大艺术中心举办,全部14件作品在预展时被抢购一空,这是他近几年创作积累的一次爆发。

  尽管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,但蔡磊的作品在以前做巡展时,小件作品七八万元,最大的能卖到40万元,已不是刚毕业的艺术家作品的价位。

  当上一代艺术家市场已稳定,很多大型选秀类展览都将目光“撒网”式投向80后、90后年轻艺术家,这是一个更有潜力和更高回报率的群体,因高校扩招而人数众多,且作品便宜、无需高级的展示空间。

  这与2008年全球经济下行之前艺术市场的火爆不同。那时不管什么作品都有人买,价格高但流通性弱,不少艺术品现在打半价甚至一两折都卖不掉。

  如今面对这个空前的机遇期,年轻艺术家只要坚持创作,总会有展览机会。但残酷的另一面是,对于大多数年轻艺术家来说,许多展览的结果只是去亮个相。

  “展览把100个人摆在一起,从市场数据看哪个受欢迎,再重点合作。”冷广敏说,“从这个角度讲,市场与以往并无本质区别。”




中国网络艺术馆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备06087585号
网站建设:新通州网络传媒